第168章 守望者(1 / 2)
“深流”章节中的供应链危机,在程家明团队的全力应对下,终于得以缓解,但留下的震荡与反思,却如水下暗礁,长久地存在于“何记”这艘巨轮的航行图中。何晓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定力与对“穷则变”智慧的诠释,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,也使得“碳中和”与“供应链韧性”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与执行力。程家明经过此番锤炼,权威日盛,已能娴熟驾驭这庞大的商业帝国日常航行的复杂舵盘。
何晓的生活节奏,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他不再需要每日出现在总部顶层的办公室,会议日程表变得稀疏,过问的具体事务也越来越少。他将自己的办公地点,更多地移到了位于半山、俯瞰维多利亚港的“何记传承院”——一个集博物馆、档案馆、研究院于一体的静谧院落。这里存放着“何记”近百年的历史记忆,也是他为自己选择的“守望”之地。
他的日常工作,从处理无穷无尽的报表、会议、谈判,转向了阅读、思考、以及与各种“有趣头脑”的漫谈。他系统研读基业长青企业的传记,研究日本千年老店的传承之道,与哲学家探讨商业伦理,与科学家畅想未来食物,甚至与年轻的风险投资家聊天,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动态。他就像一位退隐的宗师,不再轻易出手,但目光所及,皆是棋局。
然而,“守望”绝非置身事外的悠闲。 何晓的“退”,是为了更精准、更有力的“进”。他将自己的角色,明确定位为三重身份的叠加:
1. 文化的守陵人
他几乎将“何记传承院”当成了自己的道场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在院内那棵百年榕树下打太极,然后花上几个小时,沉浸在故纸堆中。他亲自参与鉴定、整理父亲何雨柱乃至更早前辈留下的手稿、账本、照片,指导团队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修复和数字化保存。他发起“口述历史”计划,寻访每一位健在的“何记”元老,记录他们的故事与感悟。他坚信,企业的灵魂,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忆里,只有在喧嚣中守住这份“根性”,才能在未来狂飙突进时不至于迷失方向。
2. 未来的了望者
他要求“未来办公室”定期向他提交的不是冗长的报告,而是精心提炼的“趋势信号”简报——那些微弱但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突破、消费行为变迁、地缘政治动向。他会就某一个信号,与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小范围的、深入的闭门讨论。例如,他与神经科学家探讨“味道”的本质,与气候学家模拟未来三十年的农业版图,与伦理学家辩论基因编辑食物的边界。这些思考,不直接转化为商业决策,却为“何记”的战略制定提供了最深层的认知底座和风险预警。
3. 价值的压舱石
在程家明领导的管理团队面对重大战略抉择或内部激烈争论时,何晓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导向。他不再轻易表态,但当他开口,往往直指问题的本质。例如,在讨论是否收购一家快速增长但商业模式激进的预制菜公司时,正反双方争论不休。何晓在会议尾声只问了一句:“这家公司的产品,十年后,会让我们的顾客更健康,还是更依赖添加剂?” 一句话,让所有人回归到“何记”创立之初“食以安为先”的价值原点,讨论的焦点瞬间从财务回报转向了长期价值与社会责任。
这种“超然”却“在场”的守望状态,在“何记”面临一次微妙而深刻的“价值抉择”时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程家明团队经过周密测算,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“何记味典”渠道下沉计划:利用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供应链能力,进军庞大的下沉市场,通过推出价格更亲民的副线产品,预计能在三年内带来惊人的营收和利润增长。计划书数据详实,逻辑严密,获得了多数高管和金融机构的看好。
但这份计划,却让何晓感到了隐隐的不安。他花了几天时间,独自在传承院查阅旧档案,特别是“何记”早期在街坊邻里中立足的史料。他发现,“何记”最初的口碑,并非来自低廉的价格,而是源于“料实、秤足、味道正”带来的“值”。这种“值”,是一种超越价格的功能性信任,是品牌最珍贵的资产。
他没有直接否定计划,而是邀请程家明和核心团队到传承院,开了一次特别的“茶话会”。没有PPT,没有报表。何晓只是泡着茶,让大家传阅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和顾客留言册,讲述“何记”如何靠街坊口口相传,一步步走出来的故事。
“家明,各位,”何晓缓缓道,“我们现在盘子大了,算盘要打得精。但有些账,算盘是打不出来的。我们下沉,是去给更多的家庭带去‘何记’的安心和美味,还是仅仅去收割一个品牌溢价?如果我们为了规模,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品质,或者让‘何记’这三个字在更多人心里变得‘平常’,这笔账,长远看,是赚是亏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