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01章 畏兀儿擎天柱丹心—廉孟子传奇(2 / 2)
好一个群贤毕至的潜邸!廉希宪暗自赞叹。
作为新来的宿卫,廉希宪被安排在王府书库值守。这正合他意,当值之余,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藏书。一日,他寻得一本朱熹注的《孟子》,顿时爱不释手,连值守时也偷偷研读。
这日午后,廉希宪正读到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一章,忽闻门外传来脚步声。一名侍卫匆匆进来:廉宿卫,王爷召见!
廉希宪急忙整装,情急之下将《孟子》揣入怀中。来到忽必烈的议事大帐,但见王爷正与几位汉人儒士商议政务。年仅三十四岁的忽必烈,虽穿着蒙古袍服,言谈举止间却透着一股兼容并蓄的气度。
新来的宿卫到了。忽必烈抬眼打量廉希宪,你便是布鲁海牙的儿子?
卑职廉希宪,参见王爷。他按礼跪拜,怀中的书册却凸起明显。
忽必烈眼尖,笑问:你怀中鼓胀,藏的何物?
帐中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年轻宿卫身上。廉希宪不慌不忙,取出书册:回王爷,是《孟子》。
忽必烈颇感意外,一个畏兀儿少年,竟读孟子?那你说说,书中要义何在?
廉希宪深吸一口气,从容应答:孟子之学,首重性善。谓人皆有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,此乃仁义礼智之端...
他从性善说到义利之辨,又从仁政谈到王道霸道,条理清晰,见解深刻。帐中几位儒士频频颔首,忽必烈更是听得入神。
说得好!忽必烈击节称赞,那你以为,为政者当如何行仁政?
廉希宪想起方才所读,脱口而出:省刑罚,薄税敛,使民有时。民之所欲,与之;民之所恶,勿施。
忽必烈哈哈大笑,对左右说:不想我府中来了个廉孟子
自此,廉孟子这个雅号便在潜邸传开了。
一日,忽必烈在校场观看侍卫比试射箭。多数蒙古侍卫都能骑射,但步射成绩平平。轮到廉希宪时,他挽弓搭箭,接连三箭皆中红心。
忽必烈亲自斟了一杯马奶酒递给他,文武全才,真乃奇士!
廉希宪谢恩饮毕,趁机进言:王爷,卑职近日读《孟子》,见其言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;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如今汉地百姓苦于战乱,若行仁政,必得民心。
忽必烈若有所思:你且细说。
于是廉希宪将连日所思娓娓道来:北方经历战乱,农田荒芜,当劝课农桑;儒士流离,当兴学养士;法令不一,当明刑正律...
这些建议,深深打动了早有经营中原之志的忽必烈。
当晚,忽必烈召见谋士刘秉忠,特意问起对廉希宪的看法。
刘秉忠答道:廉希宪年纪虽轻,然见识不凡。尤其他身为畏兀儿人,却深谙汉学,若能重用,既可收汉人之心,又可见王爷用人唯才。
忽必烈点头称是。自此,廉希宪虽名义上仍是宿卫,实则已开始参与机要。他不仅协助处理汉地文书,还时常为忽必烈讲解经史。有时忽必烈与汉儒议事遇到疑难,也会说:且唤廉孟子来。
在潜邸的这段岁月,廉希宪结识了刘秉忠、姚枢、许衡等一批汉人名士,与他们切磋学问,交流思想。许衡曾感叹:希宪虽出西域,然其儒者气象,不让中原士人。
这一切,都为这个年轻的畏兀儿才俊日后辅佐忽必烈开创大元王朝、推行汉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而廉孟子的美名,也随着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崭露头角,渐渐传遍天下。
正所谓:西域奇儿负异才,胸中经纶满襟怀。潜邸幸遇英明主,他日功业耀九垓。